針對2024年與2025年美國糖尿病學會(ADA)糖尿病科技指引之差異比較。比較重點為連續血糖監測(CGM)、自動化胰島素給藥(AID)系統、胰島素注射與輸注方式、教育訓練,以及資料管理與分析等各領域的改變與加強之處,同時也包含對使用對象的擴張以及臨床應用案例之進一步強調。
一、總體方向與政策觀點之差異
2024年版本已肯定糖尿病科技的重要性,但在2025年版本中更進一步強調在糖尿病治療早期即應積極導入先進科技,特別是針對第一型糖尿病患者,於疾病初診斷階段即納入連續血糖監測(CGM)及自動化胰島素給藥(AID)的考量。
2024年版雖然也提及儘早提供CGM,但2025年版更為明確,鼓勵在臨床實務上儘可能不要延遲。此舉反映出整體趨勢從「建議早期採用」轉為「幾乎在診斷初期即應導入」,以期改善長期血糖控制並減少併發症的風險。同時,2025年版強調無論患者年齡、A1C水平或病程長短,只要先前已使用類似裝置並受益,都應繼續獲得保險給付與使用支援,減少中斷所帶來的血糖波動風險。
二、臨床應用範圍與使用對象之擴大
2024年版肯定CGM與胰島素幫浦(CSII)、自動化胰島素給藥(AID)在特定族群的使用價值,但仍多聚焦於第一型糖尿病與少數第二型糖尿病患者。2025年版則更明確指出,這些科技適用範圍已從第一型糖尿病擴及到更多類型:包括長期需胰島素之第二型糖尿病患者,以及其他因胰島功能缺陷而需要胰島素治療者。2025年版指出,除了第一型糖尿病之外,使用基礎胰島素的第二型糖尿病患者也可明顯受惠於CGM的使用,以利優化胰島素劑量和生活型態介入,進而改善血糖控制。也就是說,2025年版強化了「不論糖尿病種類,只要有胰島素需求且能安全使用,皆可考慮應用相關科技」。
三、裝置使用的持續性與教育訓練加強
2024年版已經指出使用者在接觸新科技時須接受初始與持續的教育訓練,但2025年版進一步細化教育內容與目標,包括使用者或照護者必須定期接受訓練,以確保正確上傳或分享數據的技巧、警報設置的調整能力,以及理解報表的能力。
此外,為避免警報疲乏(alarm fatigue)與減少使用者挫折感,2025年版強調在CGM啟用時應妥善調整警報頻率與閾值。此外,也提及醫療團隊需具備足夠並分級的專業能力,才能恰當指導患者使用日新月異的裝置。
整體而言,2025年版更加重視「人」這個主體,強調有計劃、有層次且持續的教育計畫,讓患者與其照護者真正能運用科技來改進血糖管理。
四、監測頻率與使用成效的進一步明確
2024年版鼓勵經常使用CGM,但未對使用頻率有明確量化。2025年版則清楚指出若使用即時連續血糖監測(rtCGM)的患者,應盡可能天天配戴,以達到最佳血糖控制效益;而使用間歇掃描式連續血糖監測(isCGM)者,至少應每8小時掃描一次,以避免長時間沒有葡萄糖數據,保持血糖資訊的連續性。
透過此具體量化頻率,2025年版協助臨床醫師和患者更清楚地掌握「多少使用量」才可發揮最大臨床價值,不再只是籠統建議。
五、特殊族群及臨床應用細節更明確
2024年版已提及兒童、青少年和妊娠婦女的使用情境,但著墨較為廣泛。2025年版中,針對懷孕合併糖尿病者、年長者、以及校園支持(例如讓在學校的青少年可安心繼續使用裝置)有更明確的實務指引。比如在懷孕族群中,2025年版更清楚指出CGM可用以改善孕期血糖控制與母胎預後,但也提醒目前多數AID系統的目標值並非懷孕專屬,須由專家協助調整。在校學生方面,2025年版強調應與學校進行溝通並提供合適協助,以確保裝置在學校環境下正常、安全地使用。這些實務細節讓指引更貼近臨床現場多元族群的需求。
六、自動化胰島素給藥(AID)系統地位的提升與適用面擴張
2024年版鼓勵特定合適患者使用AID,但2025年版不僅再次強化AID在第一型糖尿病患者中的重要性,更提出如無安全顧慮,AID應成為此類患者的優先考慮方案。另強調第二型糖尿病患者也可利用AID來改善血糖控制。
2025年版中有更多來自臨床試驗和真實世界證據的引用,顯示AID系統可以降低高血糖和低血糖風險、改善生活品質和壓力負荷。也對AID在特殊情況下(如懷孕)該如何彈性應用提供指導,提醒臨床專家在無懷孕專用演算法時,必須因地制宜調整目標與策略。
七、醫療團隊的專業能力需求與住院照護環境考量
2024年版提及醫療專業人員需具備一定程度的裝置知識,但2025年版更強調必須建立分層次的專業能力。這代表醫療團隊各成員(醫師、護理師、藥師、糖尿病教育專家等)應針對自身角色取得基本、進階或高階能力,以應對愈趨多樣且快速更新的裝置市場。
對住院照護及特殊程序(如手術、檢查)環境下的使用者,2025年版強調若情況允許並有合適的院內SOP,患者應可繼續使用其個人CGM或AID裝置,並透過標準化流程及必要時的血糖指尖測試確認,以確保安全性與連續性管理。
八、數位健康與標準化報表的強調與整合
2024年版已提到應使用CGM產出之數據並能分享、解讀。2025年版將此進一步深化,包括明確指出CGM、AID和智慧胰島素注射筆的報表應以標準化格式呈現(如單頁報表、周報及原始數據),以便利臨床醫師和教育者快速了解血糖趨勢、變異及時間區間分佈。同時2025年版更多支持數位化教練與線上支援平台的整合,讓患者透過遠距與線上資源獲得更持續的衛教和即時反饋,促進患者自主管理能力。
總結表格
對照面向 | 2024年標準 | 2025年標準 |
---|---|---|
早期介入科技 | 鼓勵較早使用CGM | 更明確主張在初診或早期就導入CGM、AID |
使用對象擴大 | 著重於第1型及部分第2型糖尿病 | 擴及第2型及其他需胰島素患者,皆可從科技中獲益 |
教育與訓練 | 強調需要教育 | 更明確且分層次的教育、訓練與團隊專業能力要求 |
使用頻率指引 | 建議常規使用 | rtCGM應每日使用,isCGM至少每8小時掃描一次,以優化效益 |
特殊族群 | 有提及但不深入 | 更詳細的建議給懷孕、兒童、青少年、年長者以及校園支持 |
AID系統地位 | 建議適合者使用 | 鼓勵作為第1型糖尿病患者首選,並更廣泛應用於第2型患者 |
住院及團隊能量 | 一般性專業要求 | 更強調分級專業勝任力,並倡導在住院環境中繼續使用裝置 |
資料與報表 | 基本提及 | 明確標準化報告格式,鼓勵線上數位教練與遠距衛教整合 |
整體而言,2025年版指引在2024年版基礎上更為明確與細緻,強調將糖尿病科技提早且廣泛納入治療策略,配合完善的教育訓練、團隊能力建立,以及標準化的報告與資料分析流程。此新版指引之核心思想在於提升患者的即時血糖資訊掌握、個人化調控空間及長期療效,同時將科技更深度融入日常生活、臨床流程及各種特殊情境中,最終目標為改善整體照護品質與患者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