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2024 年版」與「2025 年版」在兒童與青少年糖尿病照護方面的差異整理,重點將集中在推薦編號、檢查與治療時機、臨床建議細節和所引用之文獻或臨床實證之更新。以下依常見主題進行歸納,並於文末提供一份較詳盡的對照表格。
一 總論與整體結構改動
2025 年版在文件架構與標題分段上,延續先前「第一部分針對第一型糖尿病、第二部分針對第二型糖尿病」的形式,但部分推薦編號重新編排,例如原先 2024 年版提及的 Recommendation 14.x 系列,到了 2025 年版部分編號略有調整或文字描述更加細分。同時在範圍內部增加了較多關於糖尿病科技應用(特別是混合閉環系統 AID)與兒童精神心理健康議題(如抑鬱篩檢、早期精神健康介入)的佐證細節。
二 第一型糖尿病關鍵變動
- 血糖目標
2024 年版與 2025 年版同樣建議多數兒童與青少年可設定 A1C <7% 這一較嚴格目標,但 2025 年版明確指出若使用先進裝置(如混合閉環 AID 系統)且低血糖風險可控,甚至可考慮進一步降至 <6.5%。此外,關於「因嚴重低血糖風險或生活條件侷限」而可調整至 <7.5% 或 <8% 的彈性,在 2025 年版依舊保留。 - 併發症檢測頻率
在 2025 年版,與視網膜病變篩檢有關的建議出現更具彈性的敘述。若眼科專業評估正常且近年的 A1C 長期維持 <8% 甚至更佳,可考慮將檢查間隔延長到每 4 年一次(2024 年版則較常見的建議是每 2 年或每年)。這點是 2025 年版新提及或更清楚化的差異。 - 自體免疫相關併發症
2024 年版與 2025 年版皆提到要常規篩檢甲狀腺功能、乳糜瀉等,但 2025 年版納入了更多文獻數據支援在孩童診斷出第一型糖尿病後「較早」就開始追蹤、數年後亦應再次檢驗。具體建議如:於診斷後 2 年或 5 年要特別注意症狀與相關血液檢測的時機。 - 糖尿病科技
兩年版本都強調 CGM(連續血糖監測)與自動化胰島素輸注系統(AID)的重要性。但 2025 年版增補了更多 RCT(隨機對照試驗)數據,證實即使在更年幼(2 至 6 歲)的孩童,也可以安全且有效地使用 AID 系統。此外,2025 年版更強調學校及日間照護機構應支持孩童在校內使用這些技術。
三 第二型糖尿病關鍵變動
- 藥物治療選擇
相較 2024 年版只有針對 metformin 與胰島素,2025 年版放入了更多有關 GLP-1 RAs(胰高血糖素樣胜肽-1 受體致效劑)與 SGLT2 抑制劑(特別是 empagliflozin)在青少年族群的最新試驗結果,說明若控制不佳,可考慮加用這些新藥。也強調需注意藥物安全性(如家族是否有甲狀腺髓樣癌高風險等)。 - 血壓與血脂控制目標
2024 年版針對高血壓的介入,多強調生活型態控制和必要時使用 ACEi/ARB;2025 年版也沿用,但再次強調血壓篩檢需在「每次門診」進行並於超標時重複多次測量或考慮動態血壓監測。同時在血脂控制上,2025 年版建議若 LDL 超過 130 mg/dL 伴有風險因子,可更早考慮使用他汀類,而不只局限於 160 mg/dL 以上才使用。 - 併發症篩檢時程
2025 年版與 2024 年版大致相似,但 2025 年版更著重於一旦確診後立即(或早期)檢查微量白蛋白尿、血脂、肝酵素(篩檢脂肪肝)以及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對於青少女)等,且每年持續追蹤。 - 體重管理與手術
2024 年版同樣提及「若重度肥胖且生活與藥物介入效果有限,可考慮減重手術」,2025 年版再度強調做手術前要評估風險與嚴格的術後照護團隊。研究數據也更加顯示減重手術對嚴重肥胖青少年短期可以明顯減少胰島素阻抗並改善血糖,但仍強調需更長期觀察其對心血管和其他併發症的影響。
四 心理及社會面因素
2025 年版顯著加強了「心理健康評估」部分的文獻引用,並著重鼓勵在整個兒童到青少年時期都需持續篩檢抑鬱症狀、糖尿病的心理壓力(diabetes distress)和飲食行為問題,特別強調多學科團隊之介入。2024 年版也曾經提到精神科篩檢與行為干預,但論述較為簡化。
五 從小兒科到成人醫療體系銜接
2024 年版已提出要提早於青少年時期就開始「轉介準備」。2025 年版更進一步強調至少要在預計轉出前一年的追蹤門診,就要有具體的過渡計畫,包含社會資源、保險、心理支持、教育,以及在轉銜期間如何確保持續性地照護。同時亦引用更多研究顯示良好銜接能減少酮酸中毒、醫療中斷等風險。
以下提供一份詳細比較表格,歸納主要差異與重點:
主題 | 2024指引 (範本內容) | 2025指引 (範本內容) | 差異與重要性 |
---|---|---|---|
血糖目標 (T1D) | 建議 <7%,得視情況放寬至 7.5%~8% | 延續建議 <7%。若使用閉環等技術且可控 允許更嚴格至 <6.5% | 強調低血糖風險下的個別化,不同階段可彈性調整 |
視網膜病變篩檢頻率 (T1D) | 首次檢查在確診 3~5 年後,且已滿 11 歲或進入青春期,每 2 年一次 | 若檢查正常、A1C 長期小於 8%,眼科建議下可放寬到每 4 年一次 | 彈性更大,降低檢查頻率負擔 |
第一型糖尿病相關自體免疫疾病 (T1D) | 甲狀腺抗體、糞便隱血或 tTG 等檢驗,對重測時機著墨較少 | 相同原則,但需在確診不久後進行,並於 2~5 年後再檢查 | 提出更明確的重複檢查時機 |
糖尿病科技 (T1D) | 鼓勵 CGM,提及混合閉環為未來趨勢 | 更強調混合閉環 (AID) 數據,擴及更年幼族群,並列舉近期 RCT 結果 | 更聚焦於最新技術,學校支持應用 |
第二型糖尿病用藥 (T2D) | 主要建議 metformin 或胰島素 | 新增 GLP-1 RA、SGLT2 抑制劑於青少年中的安全性與療效數據 | 提供更多新藥選擇,拓展藥物治療可能性 |
第二型糖尿病併發症篩檢與時程 (T2D) | 建議每年追蹤血壓、血脂、微白蛋白、脂肪肝、PCOS 等項目 | 診斷時立即檢查並每年持續追蹤,特別重申 PCOS 篩檢重要性 | 強調初診即檢查,且對特定併發症篩檢更強調 |
青少年肥胖與代謝手術 | 建議 BMI > 35 kg/m2,控制不良或併發症明顯時可考慮 | 延續類似原則,但新增更多術後追蹤數據,強調嚴格多學科評估 | 關注長期效果,特別是多學科評估的重要性 |
心理社會介入 (T1D & T2D) | 鼓勵篩檢憂鬱症及飲食失調,篇幅較少 | 強調糖尿病心理壓力 (distress) 與篩檢工具的常規化,引入更多研究證據 | 闡述更全面,推動心理健康檢查常規化 |
兒童轉銜至成人照護 | 從青少年中後期開始規劃,強調避免醫療中斷 | 至少提早一年進行具體銜接計畫,新增成功銜接研究數據降低風險 | 強化轉銜期間的系統支持,避免 DKA 等急診風險提升 |
整體而言,2025 年版在兒童與青少年糖尿病照護的核心原則與 2024 年版相似,強調個別化目標、團隊合作、教育與家庭參與。唯在技術應用、新藥物證據、併發症篩檢時程,以及心理與社會面支持都進一步加深或更新。建議臨床人員依據 2025 年版加強落實個別化照護,包括更充分運用 CGM、AID 系統、GLP-1 RA / SGLT2 抑制劑等,並注意青少年特有的生活型態與社會心理需求,以達到更安全且全面的糖尿病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