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2025年美國糖尿病學會(ADA)糖尿病照護標準第12章(視網膜病變、神經病變及足部照護)和2024年版本差異分析:
綜觀2025年版本,最明顯的趨勢是臨床指引更新的基礎更為扎實,透過大量新增的研究證據及實證試驗結果,提供臨床醫師與團隊更有力的依據,同時更廣泛納入最新科技(人工智慧篩檢工具)、新型藥物策略(如GLP-1受體促效劑使用期間視網膜病變風險提醒)、多學科團隊(如足病科專家、眼科醫師、營養師、糖尿病教育專家和內分泌醫師共同協作)以及明確化臨床決策流程(如傷口未癒合時考慮先進治療的具體時程)。相較2024年,2025年版本進行了以下更明確化與細緻化的修訂:
一、整體修訂方向與重點更新:
- 宏觀觀點:
2025年版本強調個人化醫療與團隊合作,加強在不同併發症風險層級下的建議,鼓勵根據患者糖尿病病程、控制目標達成度、併存疾病和社會情境予以調整。2024年已有此方向,但2025年更加著墨於實際執行方法,如何時轉介專科、何時啟用先進傷口療法等。 - 實證基礎提升:
2025年版中引入更多來自大型臨床試驗、長期追蹤與meta分析的證據。對於視網膜病變治療策略(如抗VEGF藥物應用的時機與療效持久性)有更多試驗支持,對神經病變防治(如ACCORD研究對CAN影響)及足部治療(如局部高壓氧療法、負壓傷口治療、幹細胞療法及生物製劑的臨床證據)亦提供更堅實的後盾。 - 技術與策略應用更周延:
2024年版本雖已提出遠距眼底攝影與人工智慧在視網膜病變篩檢中的潛力,但2025年更加明確肯定這些技術的臨床實用性,並強調建立完善轉介機制。對神經病變疼痛管理、足部風險分層及先進傷口處理亦加入更多實務指引。
二、視網膜病變之差異與細化:
- 血糖、血壓、血脂控制閾值:
2024年版本已強調嚴格代謝控制,但2025年強調血壓控制並非愈低愈好,特別指出收縮壓控制到120 mmHg以下無明顯增加視網膜保護效果,這使臨床醫師更清楚最佳控制區間。 - GLP-1 RA治療相關視網膜風險:
2024年僅簡要提及GLP-1 RA可能引起視網膜變化,2025年版本更詳細說明特定GLP-1 RA(如semaglutide、liraglutide、dulaglutide)在某些研究中引起輕微視網膜病變惡化的風險,並建議在快速改善血糖前應先評估視網膜狀態。此更新讓臨床醫師在處方新興降糖藥物時更有警覺性。 - 人工智慧(AI)及遠距篩檢:
2024年已有提到,2025年版本更明確指出可使用FDA核准的AI演算法來輔助視網膜病變篩檢,特別是在偏遠地區或資源不足的醫療場所,大大改善篩檢可及性,並強調需有完善後續轉介路徑確保異常結果患者能盡快接受專業醫師檢查。
三、神經病變(含周邊及自主神經)更新重點:
- 自主神經病變(CAN)管理:
2024年對CAN篩檢有建議,但2025年明確提及ACCORD研究中強化血糖與血壓控制可減少CAN發生和進展的證據,同時建議早期、定期篩檢CAN症狀如直立性低血壓、心律變異度降低等。 - 周邊神經病變疼痛治療策略:
2024年建議以SNRIs、gabapentinoids、TCAs為首選,但2025年更嚴格反對使用鴉片類止痛藥物(包括tramadol、tapentadol),並進一步強調同時管理睡眠和情緒問題,以提升生活品質。此外,2025年更詳細比較各藥物療效和副作用,鼓勵根據個人特徵(如年齡、合併症)選擇最適合的藥物。
四、足部照護與傷口管理進一步精緻化:
- 風險分層與檢查頻率:
2024年已提出足部風險分級與檢查頻率建議,2025年版本在此基礎上更清楚列出不同風險等級(如表格所示:有LOPS或PAD者建議每6-12個月檢查,有更高風險者3-6個月一次),並詳細說明各階層的具體行動方案。 - PAD與足部血流評估:
2024年有提及ABI測量,但2025年強調Toe-BP(趾壓)的重要性,特別在糖尿病患者常見血管不易壓縮的情況下,Toe-BP可提供更準確判斷。此種細化使臨床醫師在PAD篩檢與管理更精準。 - 慢性足部傷口先進治療的清晰標準:
2024年已有提到先進傷口療法,但2025年詳細列舉例如負壓傷口治療(NPWT)、生物膜、基質類敷料、局部高壓氧、幹細胞治療等多種療法,並強調若4週內傷口面積無法縮小50%以上,應考慮採用先進治療技術,這項「時程+療效比例」標準化使臨床決策更清晰。 - 教育與預防策略強調再度加強與多次重複教育:
雖2024年已提倡教育與自我照護,但2025年強調單次教育不足,必須不斷重複加強,並與多學科團隊合作,整合飲食、血糖控制、鞋具選擇、足部衛生及潛在的心理、社會因素,以改變患者行為與落實自我照護。
比較表格(2024年 vs. 2025年):
項目範疇 | 2024年版本重點 | 2025年版本更新與差異 |
---|---|---|
整體實證基礎 | 基於既有研究及已出版試驗,實證基礎穩固 | 引入更多大型試驗與長期追蹤數據,增強實證強度,提供更清晰建議並增加參考文獻 |
血壓控制目標 | 鼓勵嚴格血壓控制,但未明確指出極低血壓之益處 | 明確指出血壓控制過低(如收縮壓<120 mmHg)無明顯附加利益,有助臨床更合理控制血壓目標 |
GLP-1 RA與視網膜病變 | 簡要提及GLP-1 RA可能影響視網膜病變進展 | 更詳細說明GLP-1 RA (liraglutide、semaglutide、dulaglutide)在特定情形可能引發輕度視網膜惡化,呼籲加強視網膜狀態監測 |
AI眼底篩檢 | 提及AI輔助遠距篩檢的潛力 | 更強調FDA核准AI演算法於臨床實務的可行性,並提出需建立完善後續轉介機制,改善資源不足區域篩檢率 |
神經病變防治 | 建議定期篩檢DPN和CAN,治療以傳統藥物為主 | 強調ACCORD結果支撐血糖及血壓控制對CAN之保護效果,對疼痛性DPN初選藥物更清晰界定並避免鴉片類藥物,建議整合處理睡眠/情緒問題 |
足部檢查頻率 | 根據風險分層提出每年一次或更頻繁的檢查 | 更細化風險分層(0級、1級、2級、3級),並明確每個風險級別建議的檢查頻率(如高風險者每1-3個月檢查) |
PAD與Toe-BP評估 | 提及ABI測量判定PAD | 更重視Toe-BP測量,以因應不易壓縮血管問題,更準確評估缺血程度 |
先進傷口治療 | 提出負壓傷口治療、成長因子等有限度建議 | 詳列多種先進傷口處理技術(生物製劑、局部氧療、幹細胞治療)及標準化判定時機(4週內傷口無50%以上改善即考慮),增加使用實證支持 |
教育與行為改變 | 強調教育重要性,提供足部自我檢查建議 | 更強調教育需多次強化並整合多學科團隊,提高患者自我照護意願與執行度,因研究顯示僅有一次性教育不足以改變行為 |
個人化醫療與轉介 | 已鼓勵依患者需要調整照護計畫 | 更明確提出何時轉介眼科、足病科、傷口專家與神經科,並結合新技術使個人化醫療落實,提供明確時點與判定標準 |
整體而言,2025年指南更著重於:
- 臨床建議實證強化:為每項建議提供更堅實的研究依據。
- 個人化與精準醫療:透過風險分層和時程基準,使臨床決策更加可執行。
- 全方位照護模式:鼓勵跨專科合作,包括眼科醫師、神經科專家、足部護理專家、營養師、教育師,提供患者多面向支持。
- 技術與新療法整合:AI篩檢、GLP-1 RA藥物使用風險評估及先進傷口治療手段的採用,提升臨床應用廣度和深度。
透過2025年指引與2024年版本的比較,可清楚看出在視網膜病變、神經病變及足部護理方面的建議更為具體、可操作及精緻化,使臨床醫師、護理人員及相關專業人士更有信心與方向,協助糖尿病患者有效預防和處理多種慢性併發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