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版本對各項預防策略的加強、納入的新研究領域、臨床建議之細化,以及針對特定人群的更精準與個人化處置。
2025年版本的整體方向與2024年相同,仍以防止或延緩第二型糖尿病(T2D)及第一型糖尿病(T1D)臨床症狀為目標,透過生活型態改變(體重控制、營養調整、增加運動)、結合必要時的藥物治療,並納入更完整的心血管風險評估與管理策略。然而,2025年版本涵蓋範圍更廣,更強調個別化介入手段以及補充新證據,並對於社區衛生工作者角色、數位健康方案、社會政策和給付制度、有潛力的免疫調控療法及睡眠相關問題做出更具體的論述。
以下是幾項關鍵提升與變化重點:
一、篩檢與風險因子精細化
2024年版本已建議針對具前期糖尿病與高風險族群定期追蹤,但2025年版本更進一步強調「個人化」評估。這包括依據受試者的年齡、體重指數(BMI)、血糖指標(空腹血糖、A1C、OGTT)、自體免疫標記(對於有T1D風險者)以及既往GDM(妊娠糖尿病)病史等因素,動態調整篩檢與監測頻率。2025年更明確指出某些高風險族群需更頻密的監控與更積極的介入策略。
二、納入睡眠品質與時間學的影響
2025年版本首次明確將睡眠因素納入預防策略考量,包括睡眠時間長短、睡眠品質及作息時間偏好(晨型或夜型)。研究顯示睡眠不足或睡眠品質不佳、夜型作息偏好皆可能提升T2D風險,2025年指南因此建議在生活型態諮詢中整合睡眠衛生指導。2024年版本中並未強調此議題。
三、生活型態介入細節更周延多元
2024年版本已指示透過減重與運動預防T2D,但2025年版本更強調在短期(6個月內)達成7%以上的體重減少以及長期維持,並指出若能達到7~10%的體重減輕,預防成效更佳。此外,飲食建議更開放多元,包括地中海式、低醣型、間歇性斷食等多種類型的飲食模式,並不再強求特定營養素比例,而是強調依據個人偏好和代謝需求量身訂做。2025年版本也納入更多證據,強調整體飲食品質、足量的全穀物、豆類、堅果、水果和蔬菜的重要性。
四、社區與政策層面之實務傳遞與付費機制
2025年版本更聚焦政策與經濟面的落實,包括廣泛引用CDC的國家糖尿病預防計畫(National DPP)的經驗,呼籲第三方付費者(例如保險公司、Medicare)需承擔計畫費用,並要求改善計畫可近性和普及率。相較2024年僅強調DPP擴散的基本概念,2025年更深入描述如何在初級照護與社區據點透過群組課程或遠距(數位、網路、行動裝置)提供介入策略,以降低成本、提高成本效益,並提及如何運用社區衛生工作者,以克服社會決定因子(如貧困、地區差異)帶來的不平等。
五、數位健康與遠距介入模式的證據充實
2024年版本雖有提到透過網路或行動裝置傳遞類DPP介入,但2025年版本更具體地指出若個人因地理或經濟因素無法實際參與實體課程,或有偏好數位介入時,經CDC認證的數位介入計畫可考慮。此外,2025年強調需有受訓教練人員、經認可的課程內容,以及嚴謹的成效追蹤機制,確保數位介入的品質。
六、藥物預防策略更完整精緻
2024年版本僅以Metformin為預防T2D的主要藥物考量,並簡述適合族群。2025年版本將Metformin的使用條件、族群、可期待的預防幅度以及長期監測的重點(如Vit B12缺乏風險)闡述得更清晰。此外,對於維生素D介入的三大研究計畫(Tromsø、D2d、DPVD)結果及後續荟萃分析有更全面的描述,強調其預防效益仍不確定,需更多研究釐清。
同時,2025年版本首度明確討論針對第一型糖尿病前期使用Teplizumab這類免疫調控藥物延緩T1D臨床表現的策略,這是2024年所沒有的新進展。
七、特殊族群與高風險群體之精準預防
2025年版本對於特殊高風險個案(BMI≥35、GDM史、血糖或A1C顯著高者)的介入策略更明確,建議這些族群可能需同時考慮生活型態介入與藥物(例如Metformin)的雙軌模式,並在必要時導入其他輔助措施。2024年版本中雖有提及GDM史者的特別警示,但未如此細緻定義多層次高風險群與相對應的強化策略。
八、心血管風險管理與併發症預防更強調全方位介入
2025年版本深度探討前期糖尿病與心血管風險的密切關聯,提出對吸菸者戒菸後需定期監測血糖變化、他汀類藥物或其他降脂治療在提升糖尿病風險與心血管獲益間的平衡,不建議因微增糖尿病風險而停用他汀,強調應優先考量心血管保護。2024年版本已建議管理心血管危險因子,但2025年更詳細說明這些干預對減少長期微血管及宏血管併發症的價值。
九、個人化目標設立與長期成效評估
2025年版本更重視依個人特質(年齡、肥胖程度、血糖值)訂定預防目標和策略,包括透過持續監測,以確定預防成效並避免糖尿病前期惡化。2025年亦指出若能使血糖回復正常範圍(非僅減緩進展),可大幅降低日後微血管併發症的發生率。2024年雖談及預防,但對於回復正常血糖與長期微血管併發症減少之關聯講述較少。
詳細差異對照表
比較項目 | 2025年指南 | 2024年指南 | 差異重點說明 |
---|---|---|---|
篩檢與追蹤頻率 | 更強調個人化風險評估,依年齡、BMI、GDM史、自體抗體及血糖指標調整 | 具基本風險評估建議,但個人化程度較少 | 2025年更著重個案化策略,明確指示高風險族群加強監控 |
睡眠相關因子 | 納入睡眠長度、品質與時間學對T2D風險之影響 | 未提及睡眠因素 | 2025年將睡眠視為生活型態干預新面向 |
飲食與體重管理 | 強調7~10%體重減重及維持,多元飲食模式(地中海、低醣、間歇斷食) | 建議減重與控制飲食,較少細緻飲食模式選擇 | 2025年更具彈性與多元性,強調個人化與飲食品質 |
社區與政策介入 | 詳細論述CDC計畫、給付機制、第三方付費者承擔及社區衛生工作者角色 | 提及DPP擴散至社區,政策與付款機制著墨不足 | 2025年更深入政策、社區工作者及給付議題,提升實務推廣可行性 |
數位與遠距介入 | 強調CDC認證之數位介入計畫的標準、成本效益、資料監測 | 僅初步提及數位或網路介入 | 2025年更嚴謹與標準化數位介入模式,提供實證支持 |
總而言之,2025年指南在2024年基礎上更向前邁進,不僅全面整合多元化的生活型態介入策略,還包括有系統的社會政策介入、經濟與給付機制、數位科技應用、藥物補充策略、睡眠與行為因子以及個人化之高風險族群精準介入,同時深入強調對於心血管風險的全方位管理,以及在預防過程中持續修正目標的必要性。透過這些改進,2025年版本期望為臨床執業者與政策制定者提供更全面、可操作且可持續的糖尿病預防與延緩發病之路徑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