掛前幾號的病人 照護愈好嗎? — 談「決策疲勞」

醫療照顧過程中,從預防、慢性疾病管理, 到急性住院醫療,每天平均要花費18小時
 
    其中的時間花費很大一部分花在門診、電子病歷或和病人的溝通衛教上。每天的醫療照護的工作量和內量在這十年內並沒有明顯改善。醫師的工作行為就像Alice夢遊仙境中的小白兔,許多的任務和病人而忙的焦頭爛額,而造成不少的醫療決策延遲。
 

     
    除了工作量大之外,照顧內容的品質可能取決於在一天中那個時段描述了一項回顧性研究,為什麼會有看診時段和檢查完成度的差異呢,第一是「決策疲勞」決策疲勞是要做出選擇時,自我控制或意志力逐漸被時間侵蝕。除了醫療行為,在日常中也有許多決策疲勞的問題,例如婚妙拍攝選片,對只挑幾張最佳照片的堅持因時間而意志力下降; 在法庭開始時,囚犯更有可能獲得假釋。假釋決定率在休息前降至接近0,當法官認知疲憊時,他們違背了做容易的事情,否認假釋;汽車經銷商在購買過程結束時提供更昂貴且可能不必要的選擇; 超市在結賬櫃檯提供含糖,不健康的食物。
 
    第二個原因是「經常延遲」。醫師忙於許多工作外也會議和值班,而可能造成醫療決策的延遲。一旦有延遲問題,在面臨複雜和快速變化的醫療照顧中,可能會自然地省略某些不緊急的內容或檢查
 
    這麼高度複雜的醫療行為中,不只是由臨床醫師提供照護,許多較基本的預防保險、疾病篩檢追緃、和行政工作可以由護理團隊協助。包括在診間外提供對疾病篩檢的協助、後續的電話或郵件的追縱,使臨床醫師能夠更關注在病患的短期和長期需求。
 
    雖然研究證明了隨著看診時間,對疾病的篩檢比率下降。但致力於臨床預防服務的努力不應取決於一個人的預約時間,也不應局限於只有面對面的訪問。提高預防保健、急慢性照顧的品質,應該要對整個醫療行為系統化的調整,提前提供預防醫療服務,減少醫師許多不必要非醫療工作,更專注在和患者高價值的醫療行為,而不需要像後來的小白兔那樣匆匆忙忙。
    

發表迴響